想起綁辮子的時光,自然也會想起當時的工作夥伴。今年九月,我竟在公司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孔,我的好友淇帆。我們真是有緣啊,似乎繞了一圈,現在又在同一集團重逢。

當年淇帆是電子媒體的執行製作,而我是平面媒體的一員。她製作「名人生涯規劃」系列主題,每集邀請兩位知名人士及學者專家展開話題對談,我負責將錄影內容撰寫成文字,並在平面月刊連載。這是相當寶貴的工作經驗,啟發了我對生命的新視野、新觀念,至今依然感謝。

小野是我青少年時期最喜歡的作家,他的散文、小說,陪我度過「強說愁」的少年時光。我藉由錄影畫面聆聽他的分享,似乎也圓滿了少年時光的夢想。現在讀這篇舊文章,我卻依然欣喜。當時月刊只節錄了部分內容,完整的文字在此與朋友們分享。






【生涯規畫】家庭親子篇-小野與鍾思嘉的對談


圓的交集


「我不會因為寫作的題材以家庭、親子為主,就因此保證我日後絕對不會離婚、或永遠對我兒子這麼好。」這是本名李遠的作家小野在接受電視訪談中的自我剖析。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台北,小野早期寫作小說,後來參與編寫電影劇本,曾主持有關青少年犯罪之電視節目「烈火青春」,編寫動畫長片《禪說阿寬》等。

小野當上爸爸後,才學習如何做好爸爸的角色,為了記錄自己對孩子的懺悔,這麼一寫,便不知不覺寫了整整十年了,這一系列真實且動人的家庭親子散文作品《青銅小子》、《輕少女薄皮書》掀起廣大讀者的心靈共鳴,也贏得許多青少年心目中「理想爸爸」的稱號。

「其實,父母親真正需要學習的,是一套有系統的教育觀念與方法,」鍾思嘉說:「不管孩子學什麼,父母都能以協助的角色來幫助他們。」

兒童節出生,擁有一個常被誤以為是女性名字的鍾思嘉,任教於政大心理系,曾創辦《父母親月刊》,著作有《兩代親》《人我之間》,亦主編《中國孩子的生活壓力》《青少年的世界》等應用心理叢書。從小立志做一個會寫文章的老師,現在終如願以償,也因為性喜多管閒事,曾被學生稱為「救火隊長」。


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


參與「台灣新電影運動」的劇本創作、執筆兒童青少年文學的作家小野坦言:「我是一個沒有人生規畫的負面例子,而且,幾乎每個階段預先計畫的目標,都和現實生活背道而馳。」

原本攻讀生物科學的他,到了三十歲,卻改行了....原本計畫三十歲以後結婚,但是在二十八歲那年,他遇見一位女人,她對著小野說:「我們結婚吧!」就這樣立下了婚姻的盟約....之後,她又說「我們生孩子吧!」自己就糊里糊塗地成為了孩子的爸爸....。

在完全沒有規畫的「極度混亂」中,小野曾經一度以為,埋首於緊迫工作流程中的他,假使每天能夠抽空「回家報到」,與家人吃個晚飯,已經「很對得起」自己的家人了。

「唯一幸運的是,在沒有規畫、混亂之中,有了一點點的『覺醒』。」小野也說,看著孩子們慢慢地長大了,偶爾在家裡停留的時間稍長,才警覺到孩子的嬰兒期、幼兒期,全然依靠著他們的媽媽,我的太太,一個人辛苦地在「獨撐」。


「我反省最倒楣的人,竟是自己的太太。她把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辭掉,全心投入家庭。」但是,上小學的孩子,卻因為不能適應學校生活,發生很多的問題。有一年的暑假,全家臨時決定要出遊。當時的小野,正陷入一種想突破工作瓶頸的狂亂情緒中,手邊同時進行著好幾個電影企畫案的拍攝計畫,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情抽空陪孩子。

一天,兒子寫了一封沒頭沒尾「奇怪的信」給小野。他在紙上說了這些話:


爸爸,我ㄅㄢ(搬)家了,ㄑㄧㄥˇ(請)你不要難過。
因ㄨㄟˋ(為)我會ㄕˊ(時)常來看你的,
也會ㄇㄟˇ(每)月送ㄑㄧㄢˊ(錢)給你的。


「這難道會是我二十年、三十年或四十年以後的生活寫照嗎?」小野在讀信的當下,忽然對兒子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愧疚感,於是放下了工作,和全家人一起出發到目的地。

「面臨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點,我趕緊將工作辭掉,僅僅抱持著一項信念──我要趁著孩子還沒有長大之前,多擁有一點時間,參與彼此的成長。」小野也親眼觀察了太太的日常作息,譬如,每天早上如何開始一天的生活、怎麼與孩子們相處....這些觀察,帶給小野靈感,他也認為,自己其實可以介入其中。

「除了做家事之外,我也開始陪著孩子『玩』,創作童畫、講講故事....」小野談著:「但是,這些都不算是規畫,是我所做的『彌補』。」藉由親子間互動的經驗,小野也從子女身上瞥見自己的過去。

「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,當時的我,才又回歸到自己的角色問題上。雖然我當上了爸爸,我真的還沒有搞清楚自己是怎麼長大的。」

「我回歸到最內在去思考,到底這一生所追求的是什麼?」重新出發、將自己「搞定」後的小野,把孩子們視為「成人」來看待,非常尊重他們、也信任他們,逐漸將工作、生活、娛樂擺設在一個地方──和孩子們共有的「家」。


質量並重的溝通模式


政大心理系教授、《父母親》月刊的執行顧問鍾思嘉教授表示,如果能預先規畫「家庭週期」,可避免許多問題的發生。

尤其,當越來越多朋友向他提起,對「家的情感」似乎越來越淡了。鍾思嘉總是請他們先往以下的方向進行思考:「走過不同的人生階段,有哪些不同的生活情趣,值得我和家人一起去尋找呢?」

「成家立業以後,接踵而來的是婚姻關係、親子相處,而這些主題都不應該停留在『不進,反而更倒退』的窘境中。」鍾思嘉說。他綜合輔導個案的經驗歸納出一個原則:「其實每個家庭可以從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作息開始規畫,進而邀請家庭的成員一起來加入。」

鍾思嘉也引用一項針對美國家庭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,平均一週的親子相處時間為十二分鐘,而且父母主觀地以為,他們追求的親子溝通模式是以「質」取勝於「量」。

但試問,短短的十二分鐘,足夠孩子將問題提出、父母也完善地溝通完畢嗎?依鍾思嘉個人的看法,若沒有「量」的支撐,則遑論「質」。小野以自身的例子做說明,假使一天的溝通時間,只有十幾分鐘而已,那不足以讓雙方「溝通」,充其量只能讓彼此「吵一架」罷了。

小野說:「當初他必須花費許多時間『耗』在聊天、相處、甚至吵架,隔一段時間之後,再回到同樣的話題,反覆交流經驗之後,才順利建立『親子共識』」。

現代父母,非但欠缺時間與心情與孩子溝通,反而不斷地施壓,希望孩子跟著所有安排好的方向去經營。另一方面,父母處於忙碌的生活狀態,即使下班之後有時間在家中,也可能欠缺良善的「溝通心情」,使親子對話無法交流。

現代家庭普遍以提供孩子物質層面的滿足為主,相對於心靈層面的溝通,似乎是有待加強的部份。鍾思嘉一再強調,父母子女雙方一定要具備「從容的時間」、「從容的心情」,才能談親子溝通。

父母無暇參與子女的成長,使親子關係頓時出現了感情的疏離,青少年的問題,不單單是家庭教育的一環,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。所以,除了從台灣的教育體系來思考,父母的教育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。

作家小野曾在著作的書籍裡,闡述以下的觀念:根據人類演化的過程中,我們這一代比我們的父母親聰明,而現在的青少年朋友,則比我們聰明。

經常與青少年接觸的小野,經常聽聞他們表露「我的世界,父母不了解」的心聲。每每當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了「僵局」,小野反倒會鼓勵青少年朋友主動出擊,自己先去打開這僵局之結。「我建議青少年在進行親子溝通以前,必須先將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釐清,知道『我是誰』,然後婉轉地告訴爸爸媽媽『父母的規畫,不等於孩子的需要』的訊息。」彼此唯有在互信中溝通,才能化解衝突。


親子交換日記 溝通心裡話


研究報告指出,父母的情緒,顯現於子女的管教態度上面,也間接影響孩子未來的適應能力。用開放的心來教育子女,是將父母的一生經驗、人生哲學做為家傳留給子女,期待他們從父母曾經跌倒之處再爬起,領略人生的學習過程。

作家小野分析那一段跟孩子衝突不斷的日子,「我不諒解你、你不諒解我」的關係持續惡化,他親眼目睹孩子的眼神,充滿仇恨,而這也讓他想起自己的父親,在小野成長過程中,也曾經對自己的將來期望很深,然而當時的小野,同樣也達不到父親的標準....。

年少時,小野親身經歷過「苦澀」的成長歲月,他也明白──何謂「熬不過這一關」的心境。

「唯一的解決方式是──雙方徹底地互相瞭解。」所以,小野主動提供成長所記錄的日記給孩子看,讓孩子瞭解「你的爸爸是怎樣長大的」,也借父親小時候的日記給孩子看,讓他瞭解「你的阿公是怎樣長大的」。他曾經在孩子的日記後面留下一張紙條:


爸爸大概是誤會你了,向你道歉。
請對人性不要絕望,洩氣。


「我經常望著那些和兒子同年紀的青少年,內心經常湧起一陣愧疚。由於他們的爸爸媽媽缺乏反省,留給他們一個如此擁擠污染的環境,和一些殘缺不完美的遊戲規則。」小野自我反省時說道。

「其實我一直在錯誤之中學習,一路在挫折中努力地修正我自己,我跟孩子表達──如果爸爸犯錯了,請你原諒我,爸爸向你道歉,因為『爸爸是這樣長大的』。」小野也說。

當時就讀高中的兒子,幾乎成天埋首於書堆與考卷中,但孩子主動提出「要求」,希望每個星期天跟爸爸在籃球場上拼鬥。所以,小野無論如何,必定將「跟兒子打球」列入星期天的「行事曆」。

「我看著兒子濕透的上衣和紅通通的臉,總是很開心。我不想做一個癡心而且過度期許孩子的爸爸,不論是籃球場上或是人生旅途,我會永遠是他的啦啦隊。」

孩子通過了大考,生活空間也擴展了。現在,反倒是兒子很同情經常待在家中「看似頹廢」的小野,然後主動地表示:「爸爸,這個星期天,我帶你去打籃球!」

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了,父親也順理成為他們戀愛諮詢的顧問,時常在家中研討著:約會選擇什麼地點比較好?該如何購買鮮花呢?

小野跟兒子、女兒進行「如何交友」的研究中,意外地發現自己似乎重返青春期,跟孩子們「再一次」長大,享受「再次戀愛」意外感覺。當然,這必須要靠雙方投資漫長的時間、誠心的相處來醞量、經營。小野也以他親身歷經的改變談及:「你把孩子當成人生的朋友,日後會有意想不到的回饋降臨。」


學習鬆綁 增加生活交集


每個孩子都是完整的生命個體,不是父母意志力的延續,讓子女選擇自己的性向,別將父母未完成的理想加諸孩子身上。

「今天許多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父母,常常要求孩子讀書,可是自己卻很少讀書;常常為了孩子買書,可是卻很少為自己買書。」鍾思嘉以實例說明:「我想,這樣恐怕很難教孩子心悅誠服地求知向學吧?」

「一個抓自己太緊的人,抓別人也會很緊。所以,追求以『開放的心』來辦教育之前,父母親必須先學習自我鬆綁之後,才能給孩子鬆綁。」

鍾思嘉強調,唯有察覺自己內在的需求、修正生活方式,才能進一步架起親子關係的互動空間,讓「家」成為心靈與身體的歸依處。

鍾思嘉也指出,為人子女的青少年,也不應該以「無限索取」的態度面對父母,要以實際的行為,來證明自己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,才能使父母親放心,也了解到孩子長大了,值得投注全然的信任。

作家小野陪著孩子們畫童話、戶外爬山、種植植物,然而,家庭共同的活動,絕不強迫每一位成員都必須參與,相對的,小野主動提供「選擇的權利」給予孩子,這也是在生活處事中,協助他們成長。

「每位家庭成員,即代表一個獨立的圓,不能要求所有的圓成為完全重疊的大圓。」鍾思嘉的結論是──如何讓圓與圓之間的交集增加,才是經營「家庭規畫」所追求的目標。

【以上文章摘要刊登於慈濟月刊第364期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wallow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